詳情
譚伯羽(1900-1982)
書法白居易詩/致陳立夫信札
水墨紙本 未裱鏡片五幅 一九五三年作
白居易詩四幅每幅59.3 x 19.3 cm. (23 38 x 7 58 in.)
題識:草香沙暖水雲晴,風景令人憶帝京。還似往年春氣味,不宜今日病心情。 聞鶯樹下沈吟立,信馬江頭取次行。 忽見紫桐花悵望,下邽明日是清明。
半依雲渚半依山,愛此令人不欲還。負郭田園九八頃,向陽茅屋兩三間。寒松縱老風標在,野鶴雖飢飲啄閒。一臥江村來早晚,著書盈帙鬢毛斑。
孤山寺北賈亭西,水面初平雲腳底。幾處早鶯爭暖樹,誰家新燕啄春泥。亂花漸欲迷人眼,淺草才能沒馬蹄。最愛湖東行不足,綠楊陰裡白沙堤。
癸巳(1953年)小雪,試日本紙寫香山詩,寄立夫吾兄正腕。譚伯羽。
鈐印:譚伯羽、自知則明

《致陳立夫信札》19.3 x 59.3 cm. (7 58 x 23 38 in.)
題識:立夫我兄大鑒:日昨同霍亞民兄言我兄乃能裱褙并將弟拙書裱好,欣佩之餘,不勝榮幸之至。茲得東京寄紙卷,塗就奉請教正。大陸淪亡,台灣無好紙也,可歎。專此順頌冬福。弟譚伯羽再拜。四二(1953年),十一月,廿二。
鈐印:羽書
榮譽呈獻
譚又維
佳士得專家或會聯絡閣下,以商討此拍品,又或於拍品狀況於拍賣前有所改變時知會閣下。

拍品專文

1947年5月26日,美國時代新聞週刊的封面罕見地出現了一張東方面孔—來自中國的陳立夫。刊中如此評價陳立夫(1900-2001):「他所代表的特質已經存在於中國兩千餘年,並將一直延續。美國人若想了解中國,便必須了解這位嚴肅、低調的男人。他有著貴族般聖人的臉,時著微皺西裝,時著藍色中式長袍;有時密謀策略,有時追求宏偉的理想。」時至今日,我們如同當年時代週刊的編輯,在試圖了解這位於二十世紀,對中國深具影響力的政治人物時,一樣感到困惑。作為中國現代高等教育的奠基人、國民政府與中國國民黨政要、蔣介石(1887-1975)最信任的幕僚,陳立夫在二十世紀中國歷史中之地位是有目共睹的。此次佳士得有幸呈現陳立夫、孫祿卿(1899-1992)伉儷書畫珍藏,其中多幅作品伴隨陳立夫左右,穿越大洋,見證這位傳奇人物的一生。

陳立夫,名祖燕,字立夫,以字行,浙江吳興人,其家族早有致力推翻滿清、建立民國的歷史淵源。二叔陳其美(1878-1916)為辛亥革命同盟會之重要領袖,孫中山(1866-1925)視若肱股。陳立夫自幼聰穎,學業成績優異,曾在中國第一所現代公立高等學校—北洋大學學習工程,並於1925年獲得美國匹茲堡大學採礦工程學碩士。1994年,陳立夫在斯坦福大學胡佛研究所演講時回憶,他二十餘歲時曾夢想成為一名礦冶工程師,「為振興中國的採礦工業克盡綿力。」然而,深受二叔陳其美及長兄陳果夫(1892-1951)的影響,「在那動盪的時代,我開始走上政治的路途,成為蔣介石同僚中的一員。」陳立夫曾長期擔任國民政府黨政要職,包括建設委員會常務委員兼秘書長、國民黨中央黨部秘書長、經濟委員會委員、教育部部長、立法院副院長、行政院政務委員及總統府資政。

陳立夫終身研究並踐行儒學,晚年致力推廣中華文化及中醫藥學。他還潛心學術,長於論著,一生著述三十餘本,並有更多翻譯與編輯的書籍存世,其中不乏孔孟哲學、四書、土地法、私人回憶錄、中國農業史與科技史、教育等等,題材廣泛。儘管陳立夫鮮少提及家庭生活,但其回憶錄中依然流露出對六十六年結髮妻子孫祿卿的傾慕與鍾愛。孫祿卿畢業於上海美術專科學校,研習中國傳統繪畫。夫妻二人曾多次合作,創作天分頗高的孫祿卿作畫,書法功力深厚的陳立夫題字,琴瑟和鳴,令人艷羨。

本收藏另有多件作品,包括張大千、傅抱石等名家精品,將於2020年12月1日舉行的中國近現代畫拍賣呈現(拍品編號1065-1073)。

相關文章

Sorry, we are unable to display this content. Please check your connection.

更多來自
丹青薈萃─中國書畫網上拍賣
參與競投
狀況報告 

佳士得專家或會聯絡閣下,以商討此拍品,又或於拍品狀況於拍賣前有所改變時知會閣下。